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钓鱼竿时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钓鱼竿时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正常的情况下,有经验的钓鱼人的鱼竿包里总是装有3米6、4米5、5米4以及一根不短于10米的长竿这样的“标配”。
钓鱼的竿长,是要根据实际的作钓环境以及具体地现场情况来选择的。正常情况下,鱼儿多在近岸栖息和活动时选择短竿施钓;当鱼儿很少靠边时我们就要使用长竿来作钓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长竿呢?
长竿,顾名思义是垂钓离岸较远处的鱼竿。也就是说,当鱼儿不在近岸活动时或者近岸几乎无鱼可钓时才使用长竿施钓。
使用长竿的环境多为早春和冬季、或者是近岸鱼儿无处藏身(近岸缺乏水草或者障碍物)的水域。由于鱼儿都聚集在离岸较远的深水处和远处有水草或者障碍物的地方,因此这种情况下无须考虑短竿而是直接使用长竿短线在远水处、水中有水草或者障碍物处打窝下钩。因为鱼儿多在这三种地方藏身聚集,垂钓使只要不惊鱼,收获往往非常丰厚。
那么,短竿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呢?
短竿的使用,多是鱼儿在近岸活动的情况下。如春天、夏天和秋天的早晚、远处无水草而近岸多水草或者有障碍物的环境。
●春天
看你钓什么鱼,在哪里钓。如果是普通的随便钓我觉得5.4最好,如果你是新手4.5也可以,这个比较适合普通的水塘,河流。如果是要去水库这个夏季6.3起步,但是如果是刚开始学习钓鱼,建议去精养鱼池,可以培养一下兴趣,如果刚开始就去水库有可能就会丧失兴趣,水库的鱼比较难钓,如果是刚开始学习钓鱼,而且针对水域在江河塘,建议4.5-5.4就可以满足,新手建议37调性。如果是去水库钓鱼建议6.3-7.2这个季节鱼都在深水,短杆不太适合。如果是老手可以考虑入手28调性哦。
作为10年钓龄的钓鱼人,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如果不缺钱,3.6米到7.2备一套。如果不想花太多钱,就备三支:4.5米,5.4米,7.2米。我在各种水域用得最多就这三个尺寸。
我是鱼哥,一个喜欢野钓的钓鱼人,每天和钓友们一起分享钓鱼那些快乐。
正常的钓鱼竿多长最好?
这是一个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涉及的因素很多,比如垂钓的目标鱼、水面宽度、水的深度等等,都会影响鱼竿长度。根据个人垂钓经验,谈谈自己看法。
手竿常规鱼竿长度从2.7米到7.2米,超过7.2米的用得不多,都是守大物用的,现在还出了很多非规竿,3.9米、4.8米、5.7米等等,基本是在常规尺寸上加了30公分。
黑坑或竞技,一般用3.6-4.5米硬竿,无论黑坑还是竞技,都是靠频率取胜,短竿优势就是打频率。
浅水垂钓小个体鱼。
像鲫鱼、土鲮、白条、马口、溪石斑等小个体鱼,一般不超过4.5米。垂钓此类小个体鱼一般不会在太深的水,同时也需要打频率,这就是短竿优势,钓起来还不累,回鱼快。
说下我这些年陆续攒的装备吧😭
手竿:
1米8一根(28调),2米7一根(28偏37调),3米6两根(一根28偏19,一根28偏37调),3米9一根(28偏19),4米5两根(一根19调,一根28调),4米8一根(28调),5米4一根(28偏19调),6米3一根(28调),7米2一根(36调)被拉走了算没有吧(心碎)鱼竿价钱就不说了,说说都心痛。
浮漂:因为本人近视,所以我把以前用的细尾漂淘汰送朋友了,看的真心累啊,我现在用的全是螺旋尾浮漂,1g左右2只,1.5g一只,2克左右2只,3克左右2只。还有小鱼漂若干只。
线组:我给1米8和2米7备了2套主线(0.8-1.0)狂拉小鱼,3米6到4米8各配了3套(1.2-1.5-2.0),5米4到7米2各配了3套(2.0-3.0-4.0)在说说子线,子线就多了,0.5号金袖剩4板多一点(一板10副),1号金袖3板,2号金袖剩2板不到,4号金袖剩3板多一点,7号金袖剩3板不到,3号溪流钩剩3板,5号溪流钩剩4板不到,7号溪流钩3板不到,4号伊豆还剩2板多一点,7号伊豆3板用了2副,10号伊豆剩3板不到。
路亚竿:纺车轮1米6一根,水滴轮1米8一根,(***饵、亮片、瓜子亮片饵,助投器,控鱼器等等就数不清了,满满一箱子)
海竿:3米6五根 地插5个,爆炸钩20几副,水怪笼10几个,串钩20几副,铅坠子20来个,铃铛10来个。
饵料:我不喜欢备太多,要钓时提前一天做一点或买一点。
其它就是36L钓箱一个,钓椅一张,1000×800钓台一个,钓伞一个,头灯一个,帽灯一个,顶点钓鱼灯一个,钓鱼桶一个。
配件:主线各号数若干,子线各号数若干,太空豆大中小若干,铅皮座大中若干,浮漂座若干,八字环若干,铅皮若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钓鱼竿时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钓鱼竿时间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partamentosafricana.com/post/20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