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黑坑水深用什么钓鱼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黑坑水深用什么钓鱼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个体:钓鲫鱼用几号漂取决于个体大小,例如钓小鲫鱼时可用1号漂,钓大鲫鱼时可用2号漂。
2、季节:钓鲫鱼用几号漂取决于作钓季节,例如冬季钓鲫鱼可用1号漂,夏秋钓鲫鱼可用2号漂。
3、钓场:钓鲫鱼用几号漂取决于作钓场所,例如黑坑钓鲫鱼可用1号漂,野钓鲫鱼时可用2号漂。
4、水深:钓鲫鱼用几号漂取决于钓点水深,例如浅水钓鲫鱼可用1号漂,深水钓鲫鱼可用2号漂。
综上所述,鲫鱼的个体普遍较小,浮漂过大时不利于观察漂相,一般用1号或2号小漂即可,其中钓小鲫鱼、冬季钓鲫鱼、黑坑钓鲫鱼、浅水钓鲫鱼可用1号漂,钓大鲫鱼、夏秋钓鲫鱼、野钓鲫鱼、深水钓鲫鱼可用2号漂。
原料:鱼膳房酵香鲤2#1包、将军鲤1包、元帅鲤1包、香兰鲫2包、天元麸1包(丸九轻麸效果会更好,不过价格也要贵很多)、尺上1包(小袋)、酒米适量、麝香底窝谷香1袋。如果水质较肥,可适量加入散炮伴侣,以加强饵料的雾化效果。
这款饵料属于酵香型,偏腥,作钓前不打窝子同样可以,但是开始下钓时要先用鱼钩挂大饵抛十几竿,进鱼后,改为搓小饵下钓即可,饵料的状态宜软黏一些。如果水肥,就要适当加入散炮伴侣,增加饵料的雾化性。此款饵料很多钓友在黑坑实践过,效果有保证,适合早春及晚秋钓鲤鱼用。
这款饵料在夏季天热的时候效果会打折扣。天热的时候倒更适合选用谷物型饵料来钓鲤鱼。可选本味谷物型饵料,它们的广普性强,效果很不错,虽然跟其他对路的饵料相比,本味谷物型饵料的效果要差一些,不过在全国的各大水域基本都能够用,特别是在陌生水域或者对鱼偏爱的味型不了解的水域作钓时,谷物型饵料无疑是首选,效果往往不会太差。
1、钓黑坑一般以传统钓为主,用的是钓角、钓灵、钓边、抓顿口等方法。
2、针对性要强,要钓鲫鱼就钓鲫鱼,要钓鲤鱼就钓鲤鱼,不能鲫鲤兼顾,这样会适得其反。如果是钓鲫鱼的话要用小钩细线,配硬竿。
4、连口时候断子线,一定要把钓饵扔窝子里一小团在换子线,扔多少根据你换子线时间决定。
黑坑水深3米,这个是一个比较深的垂钓深度,而黑坑的鱼也属于滑口鱼,所以吃口非常轻,在这种情况下水深太深,与吃口时所表现出的信号会有所延迟才能到漂上。
这种情况下可以调灵敏,可以才用调五目钓三目。
挂钩重铅找底后调五目,挂饵后上拉浮漂钓两目。
鱼漂的选用主要看钓什么样的鱼种,还有就是根据天气情况的不同鱼漂选用上都有所不同。
如果是野钓鲫鱼可以选用吃铅量比较小的短尾漂。如果是黑坑钓鲤鱼吃口比较猛的情况下选择长度60-80cm吃铅量在2-4克。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黑坑钓鲤鱼如何选择浮漂?关于这个问题有点笼统,浮漂的选择不只是看浮漂的工艺,还需要看我们垂钓时候的水的深度,一款好的浮漂很多,但是要选择一款合适自己的浮漂,确实是有点难,我们需要试验出哪一款浮漂适合自己。
选择浮漂我们首先要看浮漂的材质和工艺,然后根据水深选择吃铅量的大小,还要根据鱼情找出适合当下鱼情的一款浮漂,看着有点复杂,如果看完之后就感觉没有这么复杂了。
一、浮漂的材质:
浮漂的材质我们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纳米浮漂:纳米其实是一种长度的度量单位,一纳米等于一百万分之一毫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叫纳米浮漂,纳米浮漂的材质其实就是泡沫,只是该密度泡沫一类的,目前可以说是最便宜的一种浮漂,当然也有贵的,那只是少数。
纳米浮漂在黑坑正钓的时候没问题的,鱼出口比较好的情况下是与其材质的浮漂一样,但是我个人在使用的时候,尤其是糗鱼,鱼口弱的时候妈咪浮漂的缺点就表现出来了,钓轻口鱼,纳米浮漂出口并不怎么好,漂相不明显。
2、芦苇浮漂:芦苇浮漂的材质是旱苇,主要特点是结实、密度大,是加工高档浮漂的好材料,但是芦苇材质容易密度不均匀,密度不均匀就使浮漂的重心偏移,直接能影响浮漂的稳定性。
尤其是带壳芦苇,可塑性不好,加工的时候工艺比较复杂,不管是开始塑型的时候,还是上漆面 的时候,受温度、湿度等影响,报废率特别高,这就是为什么芦苇浮漂卖价高的原因之一。
在黑坑中我们大多数钓友都会选择芦苇浮漂,因为一根好的芦苇浮漂,鱼在吃食的时候,漂相干净利索,尤其是在垂钓轻口鱼的时候,纳米浮漂有时候只是半目的漂相,芦苇浮漂就可能达到两目的漂相。
3、巴尔杉木浮漂:巴尔杉木浮漂的材质就是巴尔杉木,被称为世界上最轻的木料,他的可塑性很强,可以做出多种票型,是受环境因素变化最小的一款材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黑坑水深用什么钓鱼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黑坑水深用什么钓鱼竿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partamentosafricana.com/post/57954.html